劉文良 張永紅
  公益微電影從關註社會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在相對較短的時長內表現社會轉型時期普通人所經歷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等心理衝突與抉擇,探尋生命的意義、幸福的真諦,以強化人們的家庭倫理、社會公德與環境責任感。近兩年來,微電影中誕生了一批諸如《瘋子》《1分16秒》《愛無言》《把愛帶回家》等比較優秀的公益微電影。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當貸款前的公益微電影已經發展成熟。由於受到播映時長、公益主題以及商業贊助等因素的局限,公益微電影尚需要從訴求對象的定位、題材選擇、主題挖掘、情節設計、廣告植入等多方面進行優化處理。
  不能讓商業廣告裝潢“綁架”了公益性
  微電影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商業贊助,公益微電影同樣需要商業加盟以助其可持續發展。廣告植入是商業加盟公益微電影最常見的方式,也是實現製片方、商家、社會(觀眾)三方共贏的保障。然而,電影與廣告還是有著相對明確的分野,被廣告綁架了的“微電影”只能成為商業的奴隸。不適當的廣告植入,哪怕只有幾秒鐘,都會導致受眾潛在的逆反心理。基於當前媒體廣告耗資巨大且收效甚微的現實,一些企業轉向微電影以尋求突破,而且選擇親民性最強的公益微電影。然而,或許是這些企業對微電影的宣傳效果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在公益性的故事講述中植入了過多或過於直白的廣告,微電影情節的設計因為要服務於特定產品的推銷而顯得有些牽強附會。“為植入而植入”,過於頻繁或生硬的廣告植入必將損害微電影的“電影性”,淡化其公益主題的感染性。為了帶給觀眾完美的觀影感受,微電莊臣影應該最大限度地淡化“商機”,將商業動機掩藏起來,要盡可能地給人以重公益而輕功利的印象,這就要求產品信息與品牌價值的植入要特別註重技巧。
  微電影植入商業信息常見的方式主關鍵字要有道具植入、臺詞植入、場景植入、音效植入、題材植入、劇情植入等,其中通過主人公之間的對話內容達到宣傳效果的“臺詞植入”,通過歌詞、旋律以及畫外音等暗示引導受眾聯想到特定品牌的“音效植入”,以及在場景中佈置可以展示產品信息事物的“場景植入”,是公益微電影比較有效的廣告植入方式。而對於某些知名品牌來說,片頭或片尾簡單地亮個相同樣有可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因為劇情中沒有任何“干擾”觀眾欣賞“電影”的廣告因素,更能博得觀眾的好感。著名導演賈樟柯擔任監製、聯想集團出品的公益微電影《愛的聯想》,是一部真實記錄草根公益團隊公益歷程的網絡微電影,主角都是聯想集團支持過的草根公益團隊負責人,影片採用紀錄片的手法再現這些草根團隊感人至深的公益之旅,呼籲大家勿以小愛而不為,愛心就應該從細微做起。影片分為三部,每部15分鐘,除了出品單位與名稱有比較顯眼的“聯想”字眼外,影片內容與商業廣告並沒有任何關聯,不過,這似乎並不妨礙觀眾對於“聯想”這一知名品牌的過目不忘。
  不能讓說usb教替代電影性
  公益微電影有著相對高尚的公益性主題,而且往往圍繞著既定主題來編寫故事,創作者很自然地會將敘事的重心置於其所宣傳的公益行為本身的價值上,這也就決定了公益微電影難以完全擺脫“說教”意味。無論是倡導大家遵紀守法、愛國愛家、保護環境,還是勸說大家止惡行善、尊老愛幼、珍惜親情,都具有比較明顯的說教氣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說教“意味”的實現就一定要採用說教的“方式”。假如一部事關水環保的微電影反覆訴說的都是諸如“世界上最後一滴水也許就是我們的眼淚”的勸誡式告白,那麼這樣的電影其實是不一定能夠贏得大家共鳴。強化藝術性訴求,是微電影公益主題深入人心的重要保障。
  公益微電影強化藝術性,關鍵在於新奇而實在的創意。當然,創意不是賣弄噱頭,如何從受眾的關註點切入,將關愛他人、保護動物、節約環保、遠離毒品、誠信友善、義務獻血等公益主題融入到生動感人的故事和鏡頭之中,同時還不露聲色地將營銷品牌融入其中,讓觀眾深受感染,這才是公益微電影創意的根本所在。製片人在拍攝前需要對公益主題有深刻而到位的認識,對受眾的接受心理有比較準確的把握,選取合適的題材,藝術化地展開情節,巧妙地植入商業信息,合理佈局情節進展,更可以適度融入地方特色,提升影片的文化品位。
  突出藝術性對於增強精短故事的播出效果尤為有益。《外公的秘密》以朴實無華的手法講述了一個溫情小故事,外公在電話中神秘地告訴很少回家的外孫,自己有一個秘密,跟誰都沒說過,只能當面給外孫一個人講。而當外孫回家後,外公卻因為失憶而不認識外孫了,外孫內疚中帶外公玩小時候一起玩的小游戲,唱兒歌,還想盡辦法帶著外公出門去逛……劇情結尾揭開了謎底:其實外公並沒有失憶,所謂的秘密也並不存在,只是外公盼望孩子多陪伴自己的善意謊言。充滿懸念的故事,再加上溫馨而細膩的情感,引起了諸多網友的強烈共鳴。
  以情動人是制勝法寶
  公益題材的微電影必須堅持的還是“以情動人”,這是公益微電影的制勝法寶之一。看當前的公益微電影,以濃情見長者並不少見,但真正能做到抒發自然卻不矯情的還比較有限。
  一般而言,公益微電影主打的“情感牌”主要是兩張,一張是“悲情牌”;另一張是“溫情牌”。當題材涉及到某些困擾民眾的社會問題尤其是涉及到弱勢群體的生存問題時,微電影往往主打悲情牌,藉此引發觀眾的關註。比如《媽媽的一封信》對於當今社會越來越凸顯的“空巢老人”現象的表述,《尋找失去的孩子》對於2011年發生的“微博打拐”事件的揭示,等等,都以凝重的筆觸和悲憫的情懷震撼著觀眾的心靈。生活中處處充滿陽光,在“陽光之路”上傳遞正能量時,微電影則往往會隨勢拋出溫情牌,以此來引發觀眾進行情感體驗,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接受電影的公益訴求。比如獲首屆中國(杭州)國際微電影展“十大公益影片獎”的《1分16秒》講述一位普通的杭州大巴司機吳斌用生命的最後1分16秒創造感動中國的奇跡,傳遞社會的溫暖與正能量。
  微電影有限的鏡頭需要靠情感來渲染,無論是悲情還是溫情,都必須做到“水到渠成”而不矯飾。河南省首屆微電影大賽一等獎作品《全家福》,講述一個攝影師整日為別人拍攝合影卻很難為自己的家庭拍攝一張真正的全家福的故事。攝影師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家庭就破碎了,擁有一張普普通通的全家福竟然變成了一種奢望。最後,主人公將已被撕成兩半的父母合影粘貼在一起,掃描進電腦,然後把自己的照片PS在上面,聊以慰藉自己對完整家庭的追尋之情,這是何等自然而真切的舉動,是多麼令人心酸的親情,沒有過度的渲染,但它足以感動觀眾。而影片結尾浮現出的一組組關於離婚家庭的數據,更像是一記記重鎚撞擊在觀眾的心頭:為了孩子,結婚離婚應該慎重!善意的忠告在藝術氛圍中會被觀眾默默接納,這才是公益微電影應有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編輯:SN0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03ahgv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